民国时期巴州的川剧事业

 2023-12-25  阅读 26  评论 0

摘要: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孙元栋(国卿)教出来的玩友董律生、龚祉安、王小伯、曾希哲、廖梦生、胡连、苟绍禄、贺子培、陈跃光、朱自泉等人将“永兴社”迁到白马井街口王炳南的茶馆(今胜利街113号),改名“地弦金奏”,继续进行川剧座唱活动。 “永兴社”迁居改名,使玩友们又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孙元栋(国卿)教出来的玩友董律生、龚祉安、王小伯、曾希哲、廖梦生、胡连、苟绍禄、贺子培、陈跃光、朱自泉等人将“永兴社”迁到白马井街口王炳南的茶馆(今胜利街113号),改名“地弦金奏”,继续进行川剧座唱活动。

“永兴社”迁居改名,使玩友们又萌发了举办川剧科班的念头京剧。当年,巴中县城西草坝子街的乡绅陈绍康(人称“四总爷”,因其三哥在清末任过渠县千总,人呼其为“三总爷”,依其兄而尊其弟,故将陈绍康称为“四总爷”;另一说是已经陈老四——即陈绍康,曾在靖国军纵队长郑启和手下任十二营的营长,后又在巴中团练局当局长,均系武职,故呼其为“爷”)在我本人他家(即陈家公馆)招收了二十多个少年儿童,举办了一两个川剧科班,取名《集成班》京剧文化。其主要教师有谭洪禄、杜太平(生)、郭建安(净)等京剧。该班除弹戏灯戏外,还教习了皮黄戏。这名科班首演于巴中县城严公庙(剧目不详),也因无人支持,过高三年即停了。

1915年(民国四年)“永兴社”中未入“地弦金奏”的一些玩友,董律生、龚祉安等在巴中城东衙门口街的“鸣科堂”(今巴中县妇幼保健站)成立了从前川戏玩友会“畅乐园”。与“地弦金奏”在巴中县城内一西一东各踞一方。

1919年(民国八年),南充“永庆乐”川戏班来巴中演出《火焰驹》、《白蛇传》、《折桂斧》、《汉贞烈》等戏。主要演员有:

(生)恒春亭

(旦)曹湘石(艺名“粉蝴蝶”)

(净)李建亭 李金培

(末)鲜耀山 肖保山

(丑)贾雨山 唐金山

已经该班阵容壮观,艺人的技艺高超,演技超群,深受赞誉。不怎么是“地弦金奏”的成员,为了学习南充“永庆乐”川戏班的演唱,把“地弦金奏”更名为“乐乐园”。

1927年(民国十六年)阆中“罗度伦”川剧班(川军田颂尧部第三师师长罗乃琼的随军川戏班,罗度伦是该班班主)在巴州城东北的衙神庙戏台演出川剧高腔《辱谗奸》等戏。主要演员有:

(生)余海亭

(旦)肖克琴 (艺名“粉荷花”) 琼连芳 迎风宴(其真名不详)

(净)汪金亭

(末)李树臣 袁子高

(丑)阮霞麟 赵鹤禽

不怎么是鼓师喻绍武,名震巴城玩友乐坛。演出前,他指挥打“坨”(亦称“闹台”、“请客锣鼓”)时,用的川剧锣鼓牌子不怎么多,已经打完一支牌子要换一堂彩缎刺绣的“太师壁”(类式现在舞台上场门和下场门之间的的天幕加带进、出两边“马门”各一道门帘)。打一次“坨”用二十多支锣鼓牌子,就要换二十多堂“太师壁”。该班炫耀其班子雄厚,一并也是显示鼓师技艺高超,令巴中的川剧玩友羡慕不已。

是年,仪陇黄旗庙《亦乐科社》(系******二十九军一路司令李伟如的随军川戏班)来巴中。先后在城东北的衙神庙和城东南的药王庙演出。亮台戏是曾亦远(人称“曾花脸”)主演的(川剧西皮)《大郑宫》。这名戏班的主要成员有:

生:黎亦先 

旦:王亦连 赵亦碧 

净:曾亦远、张亦雄(解放后在南江县川剧团)

末:黎亦云 

丑:杨亦才、 唐亦和(解放后在巴中县川剧团)

那先外来的戏班,尤其是《亦乐科社》在巴的演出活动,对巴州川剧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27年以来,巴州城区、恩阳镇以及各乡场镇川剧玩友班社,纷纷学习《亦乐科社》较为正宗的川剧弹戏和胡琴坝调(川西坝的胡琴调门)唱腔。巴州城西外街川剧玩友张金选(他193000年参加巴中人民剧院即今巴州区川剧团工作,既当上首琴师,又会司鼓、帮腔,还能当演员)等人在“卢卢茶社”(即巴中城西外街何氏宗祠。今巴中县制药厂)成立了一两个川剧座唱会,取名“梁韵音乐社”。这名音乐社打唱俱全,行当整齐,昆高胡弹灯,大小幕川戏均能演唱,演唱声腔基本加带了古老的川北“灯影调门”,已经逐步实现了“昆高胡弹灯”并举。

1927年(民国十六年),巴州城镇乡场各地又陆续成立和恢复了一些川剧座唱班会。县城内东西南北各大街小巷分别有:“大东音乐社”、“业余音乐社”、“扶风音乐社”、“大同音乐社”、“群乐音乐社”、“新生音乐社”、“建民音乐社”、“理明音乐社”、“建中音乐社”、“公寓音乐社;恩阳镇大河两岸有:“中兴音乐社”、“大义音乐社”、“逸韵音乐社”、“三清音乐社”、“文韵音乐社”、“新兴音乐社”、“聚生音乐社”。化成场镇有“春熙剧社”,花从场镇有“复兴园”,三汇(即雪山)场镇有“汇兴音乐社”,茶坝场镇有“又兴音乐社”,明扬乡有“元音社”,鼎山场镇有“鼎怡鸣”等等。除上述座唱班会之外,巴中的一些乡镇还建有川戏班。如渔溪场镇的《不利于班》、恩阳场镇的《大众音乐社》、花丛场镇的《复兴社》、清江场镇的《荣和班》、鼎山场镇的《鼎兴班》、曾口场镇的《大同音乐社》、关公乡的许明富、许明贵弟兄领的关公乡戏班(班名不详)等等。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巴中磨子乡的川剧爱好者鲜殿乡(鲜保贤)和谢开理、唐布金等人在当地财神楼成立了一两个大木偶川剧班,东家是当地乡绅张久四,鲜殿乡任司鼓,谢开理司琴,唐布金提签子(即操纵木偶表演)。在磨子场过街楼(即跨街古戏台)首场演出,剧目是川剧高腔《四下河南》(上、下本),深受观众欢迎。已经还到仪陇、南充和本县的花丛、茶坝、玉山、鼎山等地演出过。

那先本地川剧戏班和玩友组织,先是由富商帮头会首乡绅文人以清高自乐而举,继已经富家豪门子弟以跻身乐坛为荣而建。到了民国三四十年代,那先川剧班社差不要都陆续成为专事红白喜酒、应世酬俗的吹打演唱班子了。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67764.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4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972秒, 内存占用1.66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