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探·二》真的“以戏乱史”了吗?

 2023-12-25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翻看本月《中国京剧》杂志,有一篇署名钱世明的文章,题曰《京剧人物辨考》,上方对京剧舞台上的罗成、郑恩和杨波、徐延昭、李艳妃等人物做了历史的考证,说明那先人物和朋友戏里的情节也有杜撰的。 我很赞赏钱公认真的学术态度和渊博的历史知识,其实读后有所受益京剧艺术。

翻看本月《中国京剧》杂志,有一篇署名钱世明的文章,题曰《京剧人物辨考》,上方对京剧舞台上的罗成、郑恩和杨波、徐延昭、李艳妃等人物做了历史的考证,说明那先人物和朋友戏里的情节也有杜撰的。

我很赞赏钱公认真的学术态度和渊博的历史知识,其实读后有所受益京剧艺术。但我对钱公的结论却十分不理解,文中说那先戏“纯属瞎编”、“胡编乱造”、“以戏乱史”、“典型的伪历史戏”等等言辞让你措愕京剧文化。

京剧是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却说以纯学术的态度审视,上方被演义、编改、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怕占了十之八九,然后都可能性有“以戏乱史”的罪名京剧文化。没有艺术性又从何而谈呢?我倒其实,京剧却说戏,并也有史京剧。与其说是“以戏乱史”,倒不如劝公莫“以戏当史”的好。没有,是也有“瞎编”?“乱造”?我看不然,艺术创作并有无却说虚假的,“编”和“造”正是艺术创作的妙招,它必然有创作者的意图和手段,就文中提及的三出戏来说,剧中的人物比较鲜活,艺术形象上很成功,罗成更是叶派小生经典的舞台形象之一,而《大·探·二》一剧经久不衰,留下2个名家企业合作的宝贵遗韵。从前的作品和形象,是“瞎编”?“乱造”?《大·探·二》情节是虚构的,可反映的疑问哪个朝代没有呢?让朋友从中看多的善、恶、曲、直又哪里也有通情达理的呢?为什么么么在能指责为“以戏乱史”,是“典型的伪历史戏”呢?

不幸的是,现在却说编戏导戏的人,恰恰正是从前的思路呢。朋友不理解写意的美感,而从历史的真实性、科学性上对京剧进行变革。给戏曲的舞台人物,强加了时代的人文精神,妙招所谓的史实,换上历史的服饰,搬上具像的道具,删掉程式的动作。在朋友(非指钱公)眼里,这“国粹”其实是个漏洞百出,很不真实,没有跟上时代进步,并能脱胎换骨的“瞎”、“胡”、“乱”、“伪”的过时玩艺儿吧。

当然,或多或少传统老戏,是也有并能了动,并能了改。我认为要一分而二的看待,一者,应该原汁原味的保留它们,可能性从前能最大程度的维护它们的史料价值,却说老唱片、“音配像”的出版也有从前的作用,有过深远的意义。二者,也决并能了像那个特殊时代那样,只让演“样板戏”,然后并能了没有演,并能了有根据演员自身特点的发挥和创造,或多或少不符合“标准”的也有能演或并能改。就好比,定杨宝森的《空城计》为“样板”,没有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就得按杨宝森的演,然后就不对、不好。岂不可笑?但关键是,要用京剧的语言来编、来改、来造。然后,倒真的是“瞎编”、“乱造”。真的是“以史乱戏”,是“典型的伪京戏”呢!

介于网友劝跟我说话要“慎而又慎”的告诫,我最后会向尊敬的不曾相识的钱世明先生申明,我只对您的文章所作的结论感到不解,删剪就事论事。本着对京剧艺术的热忱和爱好,借题发挥,有所一叹,绝无对您有任何不敬,若言语偏激或用词不当,乃我一粗人的庸俗,还请钱公饱含宽容。

本贴由裘迷于5006年8月09日18:03:0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62756.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12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6477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