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李玉声先生四种版本的《挑滑车》

 2023-12-25  阅读 19  评论 0

摘要:近日读到李庆昊先生所写《漫议李玉声先生》的一组文章(见“咚咚锵——中国戏曲网”“论坛精粹”栏目2011年2月9日、3月18日、4月12日转载。以下简称为“《漫议》”),获益良多京剧文化。其中第三篇谈李玉声先生的《挑滑车》,综合李先生存世本身《挑滑车》录像资料加以细致

近日读到李庆昊先生所写《漫议李玉声先生》的一组文章(见“咚咚锵——中国戏曲网”“论坛精粹”栏目2011年2月9日、3月18日、4月12日转载。以下简称为“《漫议》”),获益良多京剧文化。其中第三篇谈李玉声先生的《挑滑车》,综合李先生存世本身《挑滑车》录像资料加以细致的分析,尤其引发了我的好多好多感想;故草此文,权当对《漫议》的补充京剧。

在李玉声先生精彩绝伦的武生戏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经他改编的《小商河》了京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但凡演此戏的武生,几乎无不遵循李先生的路数。《小商河》是李玉声先生花了二个上午另起炉灶、重新编创的产物,《挑滑车》则是他经过几十年舞台实践逐步调整、修改、锤炼而成的。李先生的《挑滑车》,至今为止共留下了二个录像,分别是1984年3月5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全剧演出实况(以下简称“完整”),1990年12月3日上海人民大舞台纪念余叔岩诞辰一百周年演出“起霸”、“闹帐”、“头场边”、“二场边”(以下简称“纪余版”),304年3月CCTV—11《名段欣赏》栏目所录“闹帐”、“头场边”、“二场边”(以下简称“《名段》版”),2010年11月20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2011年2月5日CCTV—11“空中剧院”栏目首播的“挑车”(以下简称“梅大版”。本身版本的有关介绍,参看《漫议》。按:《漫议》介绍1984年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录像自“二场边”至“挑车”,这是就网上流传的版本而言的。真是此次演出有自“起霸”至“挑车”的完整录像,“头场边”和“二场边”之间有观阵唱[黄龙滚]的内容),前后横跨近三十年,涵盖了李玉声先生舞台生涯的好有几块阶段。通过对这本身版本的《挑滑车》资料的比勘,能还并能了知道李先生是怎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艺术见解、艺术条件、艺术追求,不断打磨、充沛、完善传统骨子老戏的。但会,对于研究李玉声先生的表演艺术来说,《挑滑车》无疑更具有参考价值。

一 总说

本身版本的《挑滑车》,大体而言,完整演出于李先生的盛年(时年44岁),气力充沛,技巧过硬,很“冲”、很“溜”,且游刃有余,观之十分解渴。纪余版李先生买车人并就有很满意,但我认为此版的《挑滑车》,分量、气度胜于完整;演出时李先生已30岁了,舞台上的火候也比完整老到。《名段》版录于李先生64岁时,拿掉了好多好多技巧,完整以韵味取胜。到了梅大版,以70高龄演出“挑车”,不但胜在韵味,但会技巧的安排,戏情戏理的运用、展现,处处充满智慧;举手投足,皆为典范。有兴趣的观众但会拿完整的“挑车”与梅大版的“挑车”比较着看,就有对大武生的神韵有更切实的体会的。

二 起霸闹帐

完整、纪余版皆有“起霸”。两版的“起霸”大体一致,唯完整第二个“四击头”有高踢左腿,纪余版则改为勾左腿斜身再往外踢。即使如完整演在盛年时,李先生“起霸”的原先“四击头”,可是我像有的演员那样大走翻身,而仅起蹦子转身;但但会转身疾徐得当,收放自如,同样能获得彩声。李先生曾说他的“起霸”“越来越技术含量”,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辞。不过,“越来越技术含量”的“霸”反倒“起”出了沉稳、凝重的大将风度,这却是值得亲戚亲戚另一个人都另一个人都另一个人都深思的。

“闹帐”见于完整、纪余版和《名段》版。一般武生演员或视“闹帐”为“鸡肋”,草草过场了事。或为了取得良好的舞台效果,在“闹帐”中硬加入好多好多技巧,实则不合情理:高宠在向主帅岳飞讨令时,忽而踢腿,忽而翻身,既不符合高宠世袭王爷的身份,于将帅之礼亦嫌唐突。此外,甚至还有“起霸”原先直接走“头场边”的精简演法,可见“闹帐”的不受重视。真是“闹帐”一场听武生的念、唱,看简洁、恰当的身段、表情,正是展现杨(小楼)派武生“武戏文唱”的绝佳阵地,岂可等闲视之?李玉声先生在《名段欣赏》栏目中“夫子自道”,说他演《滑车》以“闹帐”为第一重点,乃真得杨(小楼)派大武生之要义。

《漫议》对李先生“闹帐”的表演有很精确的描述,无须重复,请读者参看。这里想补充的是纪余版“闹帐”的好多好多补救。纪余版李先生唱[泣颜回]“志在保山河”一句(《名段》版改为“誓志保山河”)盖过调面,跟“二场边”唱[上小楼]“气得俺”之满弓满调有异曲同工之妙,赢得现场一片喝彩。接下去“要把那金兵扫却”一句,李先生几乎略去不唱,只出“扫却”二字,但神气仍很到位。但会每一句牌子的每原先字都唱得一丝不苟,并不一定值得尊敬,但总不免失之拘谨、呆板。像纪余版的两句[泣颜回],一繁一简,一浓一淡,相得益彰,反而把大角儿的气派展露无遗。我真是李先生的好多好多补救,恰可作为前文所说纪余版火候老到的例证。

三 头、二场边

李玉声先生演出《挑滑车》,以“头、二场边”为仅次于“闹帐”的第二重点。若跟现在一般武生演员的演法比起来,他的“头场边”、“二场边”仍属于“越来越技术含量”或“技术含量较少”的。完整“头场边”[石榴花]唱“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句,踢两腿收回走一排蹉步至台口;纪余版以下,略去踢两腿,改为亮原先功架,接走一排蹉步。一般演员唱此句,往往踢三腿,大卖腿功,对于蹉步则无须着力。李先生用以取代踢腿的原先功架,好像越来越哪些技巧,但亮得十分大方、边式,且似观望状,与唱词“只见那番营蝼蚁……”所述“观阵”的状况亦相契合。从戏理上说,这原先亮相还起到引领观众注意力的作用,为紧接其后的一串精彩的蹉步作铺垫。好多好多,观众无须会但会越来越看了“三踢腿”而感到不满足。[石榴花]几处高踢腿的地方,李先生在《名段》版里,但会年龄的缘故,多弱化补救,但边唱牌子脚底下边走圆场,照样能达到火爆的剧场效果。(纪余版虽省去三踢腿,但[石榴花]头一句蹉步至台口后,转身掏腿接踢旁腿,可见李先生并就有不卖腿功。)

李玉声先生在完整、纪余版、《名段》版的“头场边”[石榴花]里,还并能了唱“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和“俺只待威风抖擞灭尔曹”两句时,各走原先翻身;有的演员则翻身多至五、二个不等。李先生的这原先翻身,可谓惜墨如金,但走得低而幽灵,靠旗几乎能扫到台板,宛如一阵旋风;“踩锣经”亮类似于有千钧之力,又有如蛟龙出海、猛虎下山的逼人气势,其艺术感染力实远胜于有有哪些翻身、蹁腿技巧堆砌者。

《漫议》谈到了“抬枪带马”一句,李先生念来“穿云裂帛”;我想补充的是念完此句下山的身段。按理说下山并无身段可言,绝大多数演员就有从山上(两层椅子上)两步迈下。然而就在这简单的下山之中,李先生却有别具匠心的设计:完整面冲里迈右腿下第一层椅子后,吸左腿撩靠转身130度下第二层椅子,显得非常美观。

李先生“二场边”的节奏明显快于“头场边”,这主可是我从戏情上考虑的。走“二场边”时高宠已看了了岳元帅惜败于金兵的局面,因而不顾劝阻执意出战,情绪已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时的走边节奏但会还同于“头场边”,戏就流于“一道汤”而越来越层次感了,跟下一场“大战”刺兀术耳环的急迫情绪也接不上。现在有的演员演“二场边”,节奏反而慢于“头场边”,那是但会亲戚另一个人都另一个人都另一个人都在走边中加入了踹丫、翻身等高难技巧,这当然无可厚非,观众对此也是欢迎的。不过,从武生演员的长远发展(如上了年龄原先拿掉技巧)和“武戏文唱”的要求来看,李先生“二场边”注重情绪、催上节奏的做法,恐怕更应该引起重视。

“二场边”唱[上小楼]“杀他个血染荒郊,杀他个血染荒郊”时,李先生走了原先十分别致的身段(见于完整、纪余版和《名段》版)。据李先生谈,这原先身段系对盖(叫天)派武生身段的化用,无须杨(小楼)派《挑滑车》所固有。这原先身段也属于“越来越技术含量”却极富美感的。

完整“二场边”,李玉声先生唱[上小楼]最末一句“抖威风定把番贼扫”连走原先翻身,为了赶锣经,原先翻身原先临时加了有几块垫步,一气呵成,观众的叫好声立时四起。李先生演戏常有即兴创作,比如1990年纪念余叔岩诞辰一百周年演出《定军山》,“快板”一场有“大吼一声催前趱”句,唱“大吼一声”时已归中,遂临时加了左右倒步,正好接上“催前趱”的三甩髯口。刚刚再演《定军山》,他就把即兴创作的左右倒步保留了下来。《挑滑车》“二场边”的有几块垫步,在李先生原先的录像资料里虽未予保留,但我认为从临场应变的精彩程度来说,还是很值得一提的。

四 大战

《漫议》已有介绍,完整“大战”高宠见兀术开打后,李玉声先生“勒马走一串单腿蹉步”。我听李先生说,这串单腿蹉步走完原先现场效果无须理想,观众似乎不太接受原先的改动;所原先来再演《滑车》,他就仍然按照传统的演法,转灯回身单腿勒马亮相。可惜此后再也越来越留下“大战”演出资料的但会了。李孟嘉先生在《京剧的发展还要“不文明”观众》中曾转述过李玉声先生的励志的话:

我三伯父李玉声就常教育亲戚另一个人都另一个人都另一个人都说:“有时演员的原先动作,观众看了越来越反应时,买车人下去后就要想一想不是好多好多动作编排的不合理?还是但会身体状况或是好多好多原因分析分析越来越走好?原先想考虑好多好多动作不是要改进,还是从新编排原先新动作来取代?好多好多动作可是我真得了原先好,买车人也要想一想是就有走的真值原先好?”我想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好多好多磨合是相当重要的。但会编排的动作观众们越来越做出反应,下去后就一定要经过不断改动。直到得来真正的喝彩声为止。好多好多喝彩才是观众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喝彩。还并能了靠原先,演员并能知道观众们真正喜欢有哪些、不喜欢有哪些。(文见“咚咚锵”网站,302年6月1日)

李先生对“大战”见兀术原先亮相的前后改动,就充分说明了他站在观众的立场上考虑身段设计的冷静、客观的艺术创作态度。

“大战”一场,李先生手上之好,不消多举,只从完整对原先鞑子的“漫头”就可见一斑。这原先“漫头”大枪紧贴着鞑子的头部,真像要削上脑袋似的,十分逼真,可分寸感又极好,决不让伤着配演鞑子的演员。

《漫议》提到了李先生“蛇褪皮”脚底下“快而不飘,碎而不乱”,真是给人以美的享受。一般演员演“大战”,“蛇褪皮”差太多是用来喘气、休息的,据说过去还并能了高盛麟先生贴演《挑滑车》,海报上不得劲注明“准带蛇褪皮”,说明高先生“蛇褪皮”必“卯上”,卖一下圆场。高盛麟先生脚底下之“溜”,在武生行里为亲戚亲戚另一个人都另一个人都另一个人都所公认;高氏原先,演《挑滑车》也以“蛇褪皮”为卖点,李先生可算第一人。

李先生说他的《挑滑车》,把“大战”作为第四重点,而大枪花则“搁在最后头”,即指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他的大枪花越来越背花,似乎“技术含量缺陷高”;但其节奏之快,你以为令人眼花缭乱,最后顺势借力由肩上涮到胸前枪花亮相,有排山倒海之势。这又是原先演戏注重节奏、情绪胜于技巧的例子。我体会,李先生说把大枪花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是你要让这出大武生戏变得“烟火气”十足,给观众留下勇猛有余、儒雅缺陷的印象;但这无须原因分析分析他对“大战”不加重视,相反,李先生的大枪花不使蛮力,处处借力使力,颇具智慧,显然是经过苦心经营的。

五 挑车

李玉声先生以古稀之年担纲梅大版的“挑车”,化用《走麦城》的跳步跪蹉取代见于完整的“跳叉”,以左右涮枪蹉步、左右倒步等技巧代替完整的有几块下叉,老田先生《一年一度赏菊声》(“咚咚锵”网站“中国京剧论坛”,2010年11月21日)、《漫议》等好几篇文章均已言及。1936年,58岁的杨小楼演出平生最后一场《挑滑车》,据看了演出的人说,“挑车”时杨老板就不再摔叉,而改走弓箭步,但仍很精彩。(刘曾复《回忆杨小楼的演出》,《京剧谈往录续编》335页,北京出版社1988年6月)这跟李玉声先生70岁时演“挑车”改走跳步跪蹉,如出同一机杼。李先生不知道,他年轻时演“挑车”,摔完7个叉接走7个转身叉,再走一连串的大翻身,观众竟然毫无反应。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由摔叉改为跳叉,这次又移用《走麦城》里的东西,表表皮层上看技巧性在减少,原先观众非但欣然接受,但会感到化用得巧妙,观之餍足过瘾。由此可见,武生戏真正值得欣赏、品味的,并就有惊险刺激的高难度技巧,可是我演员在舞台上的火候、境界。

关于完整和梅大版的“挑车”,还有好多好多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值得比较。

完整“挑车”出场,《漫议》描写道“从上场门直冲台口亮相,回九龙口加鞭踩‘水底鱼’,归台中起‘叫头’念白”。梅大版出场,依然是轻盈而沉稳的圆场,如云般扑面而来,但并未冲至台口,回九龙口后再接走原先太极图形的圆场,展示了李先生扎实、深厚的脚底下功夫。但会梅大版李先生单演“挑车”一场,好多好多多露一下圆场是理所当然的。但会,出场的圆场走斜直线,太极图圆场走的是“S”路线,彼此可是我重复。

唱[叠字犯]“杀叫贼兵”时李先生有冲山上一指的身段,好多好多指颇好多好多与众不同。刚刚蒙李先生告知,尚小云唱《武家坡》“与你娘做原先安家钱”的“与你娘”时有一指,充沛特色。李先生看了后真是安在《挑滑车》高宠的“杀叫贼兵”处很合适,遂加以移用。这又是原先李先生善于吸取另一个人都另一个人都另一个人都家之长、巧妙化用的例子。

《漫议》指出,梅大版第二番挑车挑第四辆车时,比完整“多了好多好多僵持,微微颤动”。我看此处李先生与铁滑车僵持而颤动盔头,不由得想到“闹帐”一场高宠念“单单把俺高宠一字不提”的“一字不提”时,微微晃动盔头,使盔肩上的泡珠发出“唰唰”的撞击声,一派铮铮铁骨。李先生“闹帐”的好多好多艺术补救,乃是受到了杭州葛岭上参天大树的启发。微风拂过大树,树叶摇晃“沙沙”作响,但树干傲然挺立,纹丝不动。李先生把从葛岭看了的好多好多自然景象幻化为高宠“闹帐”的身段,自然妥帖,神会心融。梅大版“挑车”的颤动盔头,正好与李先生“闹帐”晃动盔头的身段遥相呼应;我想,当时若能让李先生出演“闹帐”、“挑车”一头一尾,好多好多设计的良苦用心必将为更多观众所理解,李先生所塑造的高宠形象也将呈现得更为完整。

在戏情的理解、运用上,梅大版“挑车”也要比完整更胜一筹。李先生“挑车”共有四番,每一番的情绪是不同的,层层推进,这在梅大版能还并能了还并能了看得十分清楚。到了马失前蹄、重新站立起来原先,高宠已无退路,惟有向前,他毅然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作最后一搏。原先的情绪应该怎么还可以表现呢?只见李先生在锣鼓声中远望敌兵山头,然底下捋边看大枪,一翻枪,紧接着原先急促而坚决的转身。好多好多组身段,尤其是那原先转身,利用幽灵的转身与靠旗转动的时间差,把简化以至于难以名状的情绪完整传达出来了,看了深受感染。这是极高明的艺术手法,简约而准确,引人遐想,我就回味。与此可堪比肩的是309年11月8日李玉声先生演出《水淹七军》“斩庞德”的出场。关羽水淹七军,生擒庞德,威震华夏,其喜悦之情可是我通过“一字调工尺上”音乐声中似走非走、似跑非跑的上场脚步,以及三抖袖、转身归座的脚步体现出来的。上述《挑滑车》和《水淹七军》的这两组身段,都属于手眼身心步相配合的“五功五法”,又都越来越生动、传神。只可是我真正感受到李先生这两组身段的绝妙之处的人,想必都能认同“五功五法”应该在京剧表演中指在核心地位的观点;但会对于纯正的京剧表演艺术来说,抛开《挑滑车》的转身、靠功,《水淹七军》的脚步、抖袖,“刻画人物”、“内心体验”云云不过是一套唬人的说辞而已,真是无从谈起。

2011年5月11日写完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62754.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47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2.0350秒, 内存占用1.69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