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历史之本滩时期

 2023-12-25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清光绪年间,江浙滩簧在上海勃兴,苏滩、宁波滩簧等声誉鹊起。部分花鼓戏艺人看到滩簧吃香,收入很好,也就把花鼓戏改为滩簧,以招徕观众。上海本地人为了把它与苏滩、宁波滩簧等区别开来,便称它为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又叫申滩。光绪25年(1899年),许阿方、庄羽

清光绪年间,江浙滩簧在上海勃兴,苏滩、宁波滩簧等声誉鹊起。部分花鼓戏艺人看到滩簧吃香,收入很好,也就把花鼓戏改为滩簧,以招徕观众。上海本地人为了把它与苏滩、宁波滩簧等区别开来,便称它为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又叫申滩。

光绪25年(1899年),许阿方、庄羽生等8人在“公共租界”的升平茶楼(今上海福州路福建路口)以坐唱形式登台演出。3、4年内先后有8个班子在“法租界”聚宝楼、如意楼、天香楼等茶园演出。同时,在华界南市,有陈阿东、胡锡昌等在里马路、四牌楼等茶楼演唱。本滩从街头广场进入茶楼书场,为剧种开辟了在城市立足的基地。

这一时期本滩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苏州及杭嘉湖一带,演出的剧目除对子戏外,还有剧情较完整的同场戏。如“九计十三卖”中的“九计”:《连环计》、《僧帽计》、《扁担计》、《灯笼计》、《黄狼计》、《花鞋计》、《烟筒计》、《酒壶计》、《酒缸计》,另有《庵堂相会》、《借黄糠》、《阿必大回娘家》、《陆雅臣》、《朱小天》及《打花包》、《磨豆腐》、《秋香送茶》等。从各个角度表现世态炎凉、浪子回头、封建礼教对青年迫害等主题。演员按剧情需要扮演人物,另设专人操持乐器,三四个角色称小同场,五至七八个角色称大同场。这些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戏”。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61463.html

标签:沪剧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03秒, 内存占用329.68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