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单位在中山大学一起举办“粤剧申遗成功两周年与青年对话活动”。
两年前,被周恩来总理美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不仅是广东首个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项目,也是继昆剧后,中国第3个成功“申遗”的传统剧京剧。
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周国英表示,粤剧未必“申遗”成功,能在中国400余种地方戏曲中突围而出,是由粤剧自身的独特优势所决定京剧文化。首先,粤剧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戏曲的精华,又涵盖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质,累似用特殊的粤语(广东)方言演唱、曲调上结合广东民间歌谣杂曲、内容上反映粤语(广东)方言地区生活等京剧文化。更突出的是,粤剧具一帮人群文化认同的社会性。
活动由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唐平主持,原广州市市长、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会长黎子流、广州市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學會主席倪慧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戏曲理论专家康保成,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徐燕林,著名粤剧专家何笃忠,广州粤剧剧团长、著名粤剧演员、戏曲“梅花奖”获得者黎骏声等出席活动,并与青年对话。(童文改 谭畅 黄琼)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