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丝弦戏

 2023-12-25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  宾阳丝弦戏,又称“宾州戏”“丝弦戏”,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前后,由湖南一位姓白的师傅传入宾阳。其后,由三联街与廖族班科弟子分别在本县与周边地区的上林、马山、邕宁、忻城、都安、武鸣等地先后传艺,并组建30多个丝弦戏班或剧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宾阳丝弦戏,又称“宾州戏”“丝弦戏”,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前后,由湖南一位姓白的师傅传入宾阳。其后,由三联街与廖族班科弟子分别在本县与周边地区的上林、马山、邕宁、忻城、都安、武鸣等地先后传艺,并组建30多个丝弦戏班或剧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宾阳丝弦戏的音乐含唱腔、伴奏曲牌、锣鼓点3部分。唱腔以南、北路为主,兼有吹腔、杂腔小调,属皮黄系统板腔体。南北路唱腔的句式为上下句复唱形式,用桂柳官话演唱,重语言本色、问字要腔。传统唱腔在使用上严格区分南、北两种板路;在同一剧目内最忌南、北唱腔混用,同一唱段内也忌两路板式混用,故一出戏的唱腔仅用一路板式和南北路能通用的小调杂曲。丝弦戏行当、表演程式,锣鼓点、唱腔板式、伴奏曲牌、管弦乐器等戏曲的主要成分较齐全完善,是广西八大剧种之一,在桂中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宾阳丝弦戏是优秀民间地方戏曲艺术,融纳多种兄弟剧种的唱腔曲目,小调杂曲与各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且能与自己的唱腔曲目并存发展,又不失本地丝弦戏的特色,这在广西绝无仅有。2008年,丝弦戏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5138.html

标签:丝弦戏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4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290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