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锣鼓杂戏|敬神祀佛的龙岩杂戏

 2023-12-25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是山西省、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是山西省、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

  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诗的朗诵,叫做“云”。每云一句,中间夹一声锣,云完一段,敲一阵锣鼓。其句式多是以七字和十字的对称句为主,而间以散文道白。“唱”在戏中的地位不很重要,主要腔调有耍句(吟句、赞句),除常用的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兼用垛字和叠字句,分紧急调和常用调。是锣鼓杂戏的主要腔调;唱句(宫调、弓调),唱时不加鼓点,谓之为干唱。

  锣鼓杂戏演出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三国戏”尤多,流传至今的剧目有《伐西歧》《乐毅伐齐》《三请诸葛》等百余种。

  锣鼓杂戏的演员是家族世袭制,大多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一腔一调一招一式,都是父辈怎么教,子辈就怎么学,只许悉心模仿,不得任意创造。锣鼓杂戏保留了宋金、元杂剧的形态,对认识了解戏曲的原生形态、戏曲史及其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6年5月,锣鼓杂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5116.html

标签:龙岩杂戏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19秒, 内存占用329.79 K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