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曲剧

 2023-12-25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到抗日战争时期,曲剧的发展犹为迅速,遍及了全省的主要县市,直至安徽省的临泉一带也都有河南"曲子戏"的演出痕迹。在周口、淮阳、界首等地开始出现半职业性剧团,知名演员有杨德富(艺名洋白菜)、李金波、陈万顺、陈玉佩(曲剧最早的女演员)等。具体象在1939年李金波在安

到抗日战争时期,曲剧的发展犹为迅速,遍及了全省的主要县市,直至安徽省的临泉一带也都有河南"曲子戏"的演出痕迹。在周口、淮阳、界首等地开始出现半职业性剧团,知名演员有杨德富(艺名洋白菜)、李金波、陈万顺、陈玉佩(曲剧最早的女演员)等。具体象在1939年李金波在安徽界省文化村与戏剧家焦菊隐同台演出《高平关》 ;1940年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很多曲剧艺人被迫流亡到南阳等地结成职业班社,从而以南阳为中心,进行演出活动,有些班社还到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等地演出,更有一些艺人沿陇海铁路流亡到宝鸡、天水、兰州等地,其中以赵自安、马德山创建的幻而非曲子社最著名。1943年,李金波、张凤录等组成曲剧班社抗建剧社。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以曲剧"有伤风化"、"诲淫诲盗"为借口,下令取缔,禁止其演出,使得不少艺人被迫去山西、陕西、湖北、四川等地演唱谋生。著名艺人李金波不畏强暴,以"警钟剧社--南平调"的名义,组织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于当年十一月间在开封新林影院演出,先后两个月左右,深受观众欢迎和支持。在群众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统治者也就不了了之。为庆贺曲剧重新获得生存,"警钟剧社--南平调"改名"新生曲剧社",并邀请蓝辑吾、刘卫生等为主的洛阳曲剧班参加演出。1947年,新生曲剧社在郑州演出时,国民党政府以"新生"两字涉嫌共产党宣传,剧社被当局勒令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河南曲剧不仅在本省的大部分地区盛行,而且还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有专业剧团。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大会鉴于朱万明对河南曲剧形成的贡献,授予他荣誉奖,临汝县也被誉为河南曲剧的发祥地。

至1983年,河南全省共有专业剧团三十三个,除此之外,在湖北、云南、山西、河北等省也先后建立了专业的河南曲剧团。在这些剧团中,较著名的演员有郭立仙、张晓风、邢金锷、谢芳馨、霍振海、郭凤娥、田钦泽、周玉珍等。各地的剧团也先后整理改编演出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并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使得曲剧在表演艺术、舞台美术、音乐唱腔等方面不断取得革新。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4637.html

标签:曲剧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095秒, 内存占用331.02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