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流派(弦板腔)

 2023-12-25  阅读 6  评论 0

摘要:弦板腔是流行于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户县、周至一带的地方剧种。据《乾县县志》记载:“该剧种起源于宋代,由民间流传的‘隔帘说书’发展而来”,是在西路皮影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弦板腔的主要乐器有“弦”(二弦和三弦)、“板”(又叫“呆呆”,

弦板腔是流行于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户县、周至一带的地方剧种。据《乾县县志》记载:“该剧种起源于宋代,由民间流传的‘隔帘说书’发展而来”,是在西路皮影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弦板腔的主要乐器有“弦”(二弦和三弦)、“板”(又叫“呆呆”,分蚱板、二板两种),加上唱腔,故称“弦板腔”。其唱腔既豪放悲壮,高昂激扬,又委婉细腻,柔和清亮,能够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具有浓郁的田园牧歌式的观众特色和民歌韵味。

西路皮影弦板腔(东路是阿宫腔)曾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当时走红关中的就有“致和”、“杨五”、“换印子”、“天训子”四大皮影弦板腔名班社。“一挂牛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跟”是当时的演出场面。牛车用作舞台,四根大椽撑在车厢四周,朝观众的一面挂上亮子(帐幕),亮子后面挂一盏亮灯,随着乐声响起,坐在前面的一人按照剧情舞动手中皮影,后面三人奏乐唱词,戏就开演了。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3332.html

标签:皮影戏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37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2459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