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的伴奏乐器边鼓

 2023-12-25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边鼓是壮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在壮族铜鼓乐(常由4面大小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交替演奏)合奏中,边鼓是主要的衬托乐器,常用于铜鼓乐合奏和道公歌舞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东兰、巴马一带。鼓框竹制或用一整块木料雕凿而成,上口较粗,下口较细,外形呈扁圆状,上口

边鼓是壮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在壮族铜鼓乐(常由4面大小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交替演奏)合奏中,边鼓是主要的衬托乐器,常用于铜鼓乐合奏和道公歌舞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东兰、巴马一带。

鼓框竹制或用一整块木料雕凿而成,上口较粗,下口较细,外形呈扁圆状,上口单面蒙以牛皮、羊皮、猪皮或蛇皮,皮面四周边缘用双排鼓钉固定,鼓框下口敞开。规格尺寸不一,通常鼓面直径22厘米~28厘米、鼓下口直径20厘米左右,鼓框高4厘米~5厘米、木制鼓壁厚2.5厘米~3厘米。鼓框外涂红漆,框边周围钉以彩穗为饰。流行于广西武鸣一带的边鼓较小,鼓面直径22厘米~25厘米,单面蒙牛皮或蛇皮;流行于广西东兰、巴马一带的边鼓稍大,鼓面直径25厘米~28厘米,单面蒙羊皮、猪皮或蛇皮。

演奏时,武鸣一带的边鼓用左手托持鼓框,右手拍击或以小木棍为棰敲击;东兰、巴马一带的边鼓用双手拇指和掌心托持鼓框两侧,其余手指同时或交替弹击鼓面。边鼓发音坚实清脆,但音量不大。边鼓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手鼓,原只用于道公(巫师)跳神歌舞。如今,在壮族铜鼓乐(常由四面大小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交替演奏)合奏中,边鼓是主要的衬托乐器。此外,它还用于道公戏(在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戏剧)和歌舞伴奏。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3268.html

标签:皮影戏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07秒, 内存占用329.86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