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

 2023-12-25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它以白扇子、红毛巾、彩色带为基本道具,根据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变化,构成多姿多彩的舞蹈和形体动作,伴着特定的锣鼓节奏翩翩起舞,以表达人物内在情绪,完成戏剧动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演艺术上讲究文演、武演、热演、冷演

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它以白扇子、红毛巾、彩色带为基本道具,根据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变化,构成多姿多彩的舞蹈和形体动作,伴着特定的锣鼓节奏翩翩起舞,以表达人物内在情绪,完成戏剧动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演艺术上讲究文演、武演、热演、冷演。文演要求细腻优美;武演要求泼辣火爆;热演要求风趣活泼;冷演要求沉着稳健。

早期

早期的“花鼓调”,在不断演出实践中,吸收了徽剧、京剧、青阳腔等声腔艺术,使皖南花鼓戏具有深厚、粗犷、悠扬的乡音旋律。流行于黄山、天目山脚下,水阳江、青弋江畔,在皖南山区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

建国后

建国后,戏剧工作者把“京白”做为“大白”,“小白”则以湖北地方话为标准。把单一的锣鼓伴唱,插入弦乐,并进行作曲、定调、唱腔、人物设计,量身定做,把一些不合理的帮腔,改为二重唱、合唱等方式,逐步走向规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领奏方式和演奏风格。

师徒制

皖南花鼓戏实行师徒制传艺授业,艺人师承谱系为“七大门”,既“蓝门”的创始人蓝凤山、“杜门”的创始人杜老幺、“涂门”的创始人涂老五、“耿门”的创始人大老耿、“孙门”的创始人孙大嘴、“张门”的创始人张宗棠、“梅门”的创始人梅凤贻。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3189.html

标签:花鼓戏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18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158秒, 内存占用1.6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