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影子腔简介

 2023-12-25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流行于甘肃的南部和中部西和、礼县、康县、宕昌、武山等十余县。影子腔俗称“灯调”。届梆子腔系统,有老东调、梅花调、正调等流派。曲调分上音(又称刚音、花音)和下音(又称平音、苦音)。上下音均使用冒腔(即帮腔),有中冒、尾冒、平冒、两句冒等。1958年西礼

流行于甘肃的南部和中部西和、礼县、康县、宕昌、武山等十余县。影子腔俗称“灯调”。届梆子腔系统,有老东调、梅花调、正调等流派。曲调分上音(又称刚音、花音)和下音(又称平音、苦音)。上下音均使用冒腔(即帮腔),有中冒、尾冒、平冒、两句冒等。

1958年西礼县(今分置两县即西和县和礼县)马家河与白家河皮影班到县城演出皮影戏《火焰驹》、《白蛇传》引起各方重视。西礼县群众业余艺术学校师生用皮影戏的腔调、创作演出了《一场斗争》,把陇南皮影首次搬上舞台,并于同年参加天水地区和甘肃省群众业余会演,反映强烈,演出效果良好。

于是西礼县政府决定抽调刘秉元、王维、马士伟、王树立、安振武等人组成挖掘、整理影子腔小组,促使其成为一新的戏曲剧种。1959年西礼剧团(专业秦腔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碧血西城》、《山林血案》(两剧均系李小白编剧)两部大戏,并分别参加天水地区、全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

同年天水五一剧团也以影子腔创作演出了《雌雄剑》,使这一新的剧种得到了初步确认。1960年省文化局举办第二届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指名西礼县以陇南影子腔参加演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剧种的建设。同年西礼剧团创作《樊秀才》(编剧王树立),由天水地区行署正式命名为“陇南影子腔”。参加甘肃省第二届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二等奖、音乐创作一等奖。王玉翠等六名演员获优秀演员和学员奖。

随后,天水五一剧团、西和剧团、札县剧团排演了《请兽医》(编剧张方)、《火化白雀寺》、《双梅记》、《收麦风波》(编剧赵茜)《长乐驿》、《向阳人家》、(编剧杜自勉)《春光满院》(编剧黄英)、《枫洛池》等剧目,使陇南影子腔终于在戏曲舞台上站住了脚,为观众呈现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2875.html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09秒, 内存占用336.59 K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