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民风浓郁的评戏

 2023-12-25  阅读 4  评论 0

摘要:评戏即评剧,它发源于渤海岸边的秦皇岛、唐山一带,后流布于东北、华北各省,其前身是唐山地区的“莲花落”(民间演唱艺术形式),后与关外的“二人转”(亦称蹦蹦,也是一种民间演唱形式)相结合,又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皮影的鼓经、唱腔,以及戏曲、

评戏即评剧,它发源于渤海岸边的秦皇岛、唐山一带,后流布于东北、华北各省,其前身是唐山地区的“莲花落”(民间演唱艺术形式),后与关外的“二人转”(亦称蹦蹦,也是一种民间演唱形式)相结合,又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皮影的鼓经、唱腔,以及戏曲、秧歌等表演程式与动作,于1912年前后,发展成为较为全面的戏曲形式,从而诞生了具有自己艺术特点的崭新剧种——“平腔梆子”。

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音乐、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冀东乡土生活气息,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又经过“唐山落子”与‘“奉天落子”两个发展、补充阶段,于1924年定名为评剧,并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与北方的乡镇山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评剧的定名有一个过程:莲花落发展成为舞台戏剧之后,始称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因其名与当时的京剧名字相混淆(彼时京剧亦名为平剧),为便于区别,遂改“平”为“评”。

评剧剧目有500余出,它的传统剧目也有200出左右,如《杜十娘》、《开店》、《花为媒》、《占花魁》、《安安送米》等。这些剧目多为评剧主要创始人成兆才所作。

起初,评戏以“三小”行当的剧目为主,多表现低层群众的生活愿望。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前后,因受民主革命思想与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又产生了许多表现当代生活与同时代人的现代戏,如《杨三姐告状》、《爱国娇》、《枪毙驼龙》、《安重根刺伊滕博文》、《冤怨缘》等。其音乐为板腔体,属于梆子系统。板式有慢板、二六、快板、散板四类,其伴奏乐器,除主奏的梆子板胡外,还有二胡、中胡、低胡、三弦、琵琶、竹笛、笙等。

评戏的唱腔朴素、生动、健康、细腻、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表现力。所以,在渤海岸边的老百姓一听到平戏的梆子声和音乐响起,男女老少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2816.html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00秒, 内存占用339.86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