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阳市的地秧歌简介

 2023-12-25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山西汾阳市境内流行的地秧歌是一种广场性民间歌舞艺术,因邻近孝义市也有部分地区遗存,民间在很长时期中,统称为“汾孝地秧歌”或“汾孝秧歌”。汾阳地秧歌形成的年代至迟在清代。当时的地秧歌,是人们逢年节时围成圆圈敲锣打鼓,俗称“捣秧歌&rdq

山西汾阳市境内流行的地秧歌是一种广场性民间歌舞艺术,因邻近孝义市也有部分地区遗存,民间在很长时期中,统称为“汾孝地秧歌”或“汾孝秧歌”。

汾阳地秧歌形成的年代至迟在清代。当时的地秧歌,是人们逢年节时围成圆圈敲锣打鼓,俗称“捣秧歌”。后来逐渐增加了舞蹈表演,在广场上边敲打边穿行舞蹈,俗称为“掏场子”。清末民初时,地秧歌中融进了说唱艺术,由歌手即兴编唱喜庆吉利的“四六句子”,敲打与念唱交替进行;又有好事者为了逗乐助兴,将主唱者扮成丑男丑女(均为男扮),扮相为头上插朵花或反穿羊皮袄,称他们为“蠢厮儿”、“蠢汝子”,表演时不管走到谁家门口,都要停下来唱上几段秧歌,百姓俗称为“打过街板”。各家各户为讨吉利,都要准备烟茶糖酒酬谢唱秧歌者,当地人习称为“排街”。

汾阳地秧歌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诵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过去,武场地秧歌由12名舞蹈演员组成,4人执花棒、4人执小锣,4人挎腰鼓,外围演员用大锣、铙、小汤锣伴奏以烘托气氛。后来,人们为热闹,舞蹈人数增加到24人或36人。武场地秧歌的12人只舞不唱,而文场地秧歌的歌手却以表演唱为主,不参加舞蹈与伴奏。武场地秧歌具有明显的民间武术特征,这与传授师傅多为当地传习武术的拳师、教师有关,除了场内打小锣的女角之外,参加武场地秧歌表演者大多都会几招拳脚功夫。由于民间武术教师的门派不同,所以武场地秧歌中不同队伍、不同艺人的动作、风格特点各不相同。

总体来讲,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粗犷豪放,有“下叉”、“飞脚”、“旋风腿”、“翻身”、“鹰爪势”、“饿虎扑羊”、“苏秦背剑”、“天女散花”、“猴捅马蜂”、“黑虎拖鞭”、“金鸡独立”、“凤凰展翅”等名目。“掏场子”的场图有“一条龙”、“蒜辫子”、“二龙出水”、“天地牌”、“八角茴香”、“十字花”、“单勾心”、“卷垫席”等变化。当几支秧歌队汇聚在大广场上各自展示演艺时,真是龙飞凤舞、青红紫绿、虎跳猿攀、云涌光影,使人目不暇接。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是汾阳地秧歌展示技艺、显露风采的大好时机。多数秧歌队都是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组织,以自编自演为主,也有聘请当地有名气的艺人来村里教授技艺,每有众人围观,模仿练习,久而久之,大人小孩都会敲打两下,年轻人多会“捣”几个简单的场图,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句。闹起秧歌来,不少人既是观众又是表演者。临出街表演前,当地还遗留着秧歌队上寺庙迎喜神、送瘟神的仪式,然后上街闹秧歌,从正月十五一直闹到二月初二方告结束。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2731.html

标签:秧歌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16秒, 内存占用330.85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