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有123出。其中锣腔剧目72出。包括19出为专用锣腔散曲演唱的“二小”、“三小”戏,53出用锣腔正调演唱,多属大型剧目。51出琴腔剧目中,34出为“单句子”一腔到底的剧目,17出用“单句子”结构曲调或“单句子”与“夹句子”混合使用曲
时间:2023-12-25  |  阅读:22
湖南花鼓戏,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湖南花鼓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直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发展,是采用当地山歌、民歌、哼歌为素材,发展成为几个基本曲调,应用于有简单情节的的戏剧之中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岳阳花鼓戏的声腔,分为锣腔(打锣腔)、专用锣腔散曲和琴腔三类。 锣腔 属于曲牌体结构,是在“一人起唱,众人和腔”的民歌、山歌基础上形成的,起初为锣鼓伴奏和人声帮腔。50年代增添了伴奏过门和伴奏乐器。它又分为南路锣腔和北路锣腔。南路锣腔情绪柔和,旋律流畅,板式
时间:2023-12-25  |  阅读:20
花鼓戏的声腔,最初是打锣腔。在演唱形式上,是“一唱众和,不托管弦,锣鼓帮腔。”最初的演出形式,是丑角、旦角唱着打锣腔和小调,进行载歌载舞的简单的故事表演。四川传入的梁山调,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戏曲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常德花鼓特色的声腔正宫调,并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流行于沅水流域的常德花鼓戏,受汉戏影响较大,演出大本戏和“条纲戏”比较多,占全部剧目的三分之一以上。多为半台班,并且多冠以汉戏班名。班社的流动性不大,与澧水社班交流很少。由于多演大本戏,表演与唱腔逐渐规范,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出现过一批有成就的艺人。流行于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起源于临湘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于清末流传通城、崇阳。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特别是其中的“琴腔”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深受通城、崇阳人民的喜爱。 光绪中叶,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率班来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通城虽隶属湖北,但是位于湖北东南部,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大部分地区与湖南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们的文化是三省融合的结果,不属于真正的湖北文化。其语言,民间艺术,都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南花鼓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流传到通城的。 清光绪15年(1889)岳阳民间艺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常德官话是常德花鼓戏的主要舞台语言,但由于其植根于广大农村,除“半台班”受汉戏影响而较注重舞台语言的规范外,一般乡班多间杂当地方言土话。这种语言差异及各地不同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的渗透,尤其是地方大戏剧目的不同影响,使常德花鼓戏在剧目、唱腔等方面,较明显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清代中叶以后,官府视花鼓戏为淫戏,常被禁演。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常德花鼓戏艺人与常德汉戏、荆河戏艺人搭班演出,组成了不少亦花亦汉,亦花亦荆的半台班。这种状况延续的时间不短,对常德花鼓戏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如:丰富了演出剧目,完善和规范了舞台表现
时间:2023-12-25  |  阅读:8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 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
时间:2023-12-25  |  阅读:6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6927秒, 内存占用1.69 M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