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清光绪年间,江浙滩簧在上海勃兴,苏滩、宁波滩簧等声誉鹊起。部分花鼓戏艺人看到滩簧吃香,收入很好,也就把花鼓戏改为滩簧,以招徕观众。上海本地人为了把它与苏滩、宁波滩簧等区别开来,便称它为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又叫申滩。光绪25年(1899年),许阿方、庄羽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辛亥革命前后,上海租界内出现了天外天、大世界、新世界、先施乐园等游乐场,本滩进入游乐场演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装,不久全部恢复戏曲形式。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十人左右。 民国3年(1914年),演员施兰亭、邵文滨、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兴集”,从事
时间:2023-12-25  |  阅读:2
沪剧在其形成之前经历过由吴淞江,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吸收滩簧诸调的花鼓戏时期,多在上海近郊四乡演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申滩前后花鼓戏是淞南方音和音乐歌舞的小戏,与湖北、湖南、江西以及安徽的花鼓戏并非一回事。上海花鼓戏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本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属于滩簧系统的沪剧,初名花鼓戏,上海花鼓戏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已有流行,它流动演出于乡村集镇,一般在茶馆中临时占一角,面对茶客演唱,逢庙会、节日,村镇中搭台演唱,习称“放高台”。 当时的演出形式是男的敲锣,女的两头鼓,用胡琴、笛、板伴奏,宾白用土语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沪剧音乐源于黄浦江两岸的农村田头山歌,在黄浦江以东(川沙、南汇)称东乡山歌,黄浦江以西(松江、奉贤、青浦)则称西乡山歌。其中有上下两句体的小山歌和四句体的四句头山歌。 内容大都反映男婚女嫁或劳动生活,如“对花山歌”、“长工山歌”、“私情山歌”等。后来逐渐形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沪剧不用时期角色行当各有不同。 对子戏时期,戏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 此时,角色的动作也很简单,角色跑圆场及穿插行走,称为“串链条”、“如意头”等。动作则称为“手面”,“掠发势”、“拨鞋势”及绣花、摇船、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部分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
时间:2023-12-25  |  阅读:2
戏曲剧种。流行于 上海和江、浙部分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抗日战争后定名为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 江 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4719秒, 内存占用345.43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