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度,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种姓制度,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那么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古代种姓
印度教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从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印度般若、吠陀和首陀罗。《梨俱吠陀》中写道,众神分割普鲁萨时,婆罗门是他的口,可以传达神的意志;贞操是他的手臂,代表军队,握着武器;汪汪叫的是他的腿,他们是搞业务的,奔波劳碌,需要动腿;首陀罗是他的脚,他只能在社会底层,从事繁重的劳动。
除了四大种姓,还有贱民,也叫贱民。他们被社会排斥,只能做一些打扫厕所、处理动物尸体等工作。
种姓制度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英国人的统治和殖民,以及伊斯兰教、佛教、西方人权思想的碰撞,至今仍主导着印度的主流思想。
这和印度的社会结构有关。在古代印度,村落是基本单位,每个村落由许多种姓组成,形成职业分工,代代相传。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社会单位都有固定的职业,固定的等级,固定的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人民生活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各自的职责,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而要维持这种稳定性,就需要依靠种姓制度。所以,即使统治者不再喜欢种姓制度,也会为了自己的统治做出让步。
其实种姓制度并不是印度的特产,斯里兰卡、孟加拉也有,只是没有印度那么严格,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
印度食物分为三类:水果、熟食和生食。水果包括水果、牛奶和奶制品;熟食是指油炸或用油炸脆的食物;生食是指煮过的食物。印度教徒只能吃同等级或高于自己种姓的人做的生食,或低于自己种姓的人做的熟食,而其他种姓的人不能吃任何首陀罗和贱民做的食物。
如果你不小心吃了低种姓做的食物,你会被认为受到了污染,你需要喝牛尿来清除污染。
就连住宅区也严格划分。婆罗门住在村头,贱民住在村尾。不能去对方的区域,不然会被牛粪尿袭击。甚至贱民的影子和足迹都可能对其他种姓造成污染。在印度西部的浦那市,贱民不能在上午9: 00之前或15: 00之后进城,因为那时候人的影子最长,很容易碰到婆罗门。当一个贱民遇到一个婆罗门,他不得不爬着避开。贱民还得随身带着瓦罐和扫帚。瓦罐挂在他脖子上吐口水,扫帚用来清扫他走的路。
印度人早就认识到这种落后的制度阻碍了印度的发展。因此,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制定的新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度一直在改变传统的印度教种姓制度和种姓关系,废除“贱民制度”被写入国大党的党纲。
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其他措施大大提高了贱民和低种姓的社会地位。有人评论说,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地方的下层少数民族能像印度的下层阶级一样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
经过这些努力,印度的种姓制度消除了吗?网上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有人说,印度没有种姓制度,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还有人说种姓制度依然存在,低种姓和在册种姓依然受到歧视。
确切地说,种姓制度依然存在,并且正在向种姓政治转变。
没有根除种姓制度的原因很复杂。甚至尼赫鲁也犹豫了。他认为,在维持种姓制度的条件下,印度终究还是印度,但如果印度人要脱离这个制度,印度就不复存在了。可见种姓制度在印度民众心中已经是一种民族情结,很难彻底放弃。
另一方面,政府给予在册种姓特殊待遇,不仅不利于消除种姓壁垒,还会使在册种姓组织起来争取更多权益。这种组织和权益都来源于种姓制度,种姓意识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强了。
同时,政府也在利用种姓意识来争取选票,这与印度独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国大党执政有关。他们有意识地与优势种姓结盟,而这些优势种姓大多是高等种姓,是种姓制度的天然扞卫者。但出于宪法精神,这些操作不能公开。但1977年,人民党上台后,宣称要以“低种姓”执政,彻底打破了种姓政治的窗户纸。从此种姓政治一发不可收拾,种姓制度终于从文化走向政治。
回过头来看,印度独立以来,种姓制度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触动。宪法只是规定禁止最明显的人身歧视,这一切的根源依然被允许存在,短时间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