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遇刺身亡,享年67岁。各方在对这一不幸事件表示哀悼的同时,也在关注另一个问题——安倍晋三推行的“安倍经济学”曾带动日本经济走出长期通缩的困境,出现复苏迹象,并使安倍晋三成为二战后日本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但是,对于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长期发展的作用,也有很多质疑。因此,“安倍经济学”对日本和世界经济的后续影响值得我们探讨。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时,日本经济正经历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乏力,持续通缩,负债率高企,GDP年均增长率不足1%。
于是,安倍晋三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大规模量化宽松,用货币放水刺激经济;积极的国家财政金融政策,与就业、消费、投资、产业等政策相协调,加快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鼓励民间投资,推动更多产业升级,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为日本民众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安倍经济学”与日本前首相的保守风格相比,更加开放,甚至激进。根据其设计,日本央行必须设定2%的通胀目标,并将其设定为中期目标,以向市场表明央行有决心通过大胆放松货币政策来消除持续近20年的通缩。为此,安倍晋三任命前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接任日本央行行长一职。黑田行动大胆。他上任后,日本央行每月增加7万亿日元资产,并以每年60万亿至7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加基础货币,直到实现2%的通胀目标。随着史无前例的“量化和质化宽松”计划(QQE)的实施,日本股市大幅上涨,汇率快速贬值,带动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扩大生产经营,同时带动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安倍晋三在促进日本女性就业、提高日本企业对国际资本的开放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日本就业市场和企业投资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2015年10月,安倍晋三提出了新安倍经济学的三大重要举措(即“新三支箭”),包括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扶持儿童培养,旨在通过加强经济政策措施提振日本经济,使日本GDP在2020年左右达到600万亿日元,希望借此提振出生率,为日本国民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民众对改革的支持。
安倍执政期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0.9%。虽然距离预设的2%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但与之前的经济萎靡相比,71个月的经济恢复期仍然是日本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一抹亮色。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安倍经济学”。时任IMF首席经济学家的布兰查德表示,日本的经济扩张很大程度上来自财政刺激和出口。如果要保持增长,消费和投资必须发挥带头作用。遗憾的是,安倍刺激消费和投资的计划并未如愿实现。更糟糕的是,由于过度量化宽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到2021年底,日本政府债务占名义GDP的2.25倍。庞大的政府债务负担可能造成日本政府信用恶化,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安倍经济学”强化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有人认为它重在改变社会财富分配,其结构性改革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本政府一度希望将安倍经济学传播到东南亚。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利弊还有待商榷。此外,“安倍经济学”奉行通过日元汇率贬值来促进出口的模式,也加大了日本国债风险,挑战日本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一旦日本放弃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很可能导致日本政府无力偿还国债,由此产生的影响将波及全球,尤其是其他追求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国家。安倍晋三人已去世,但安倍经济学对日本和世界的影响依然存在,其“红与黑”法案仍需进一步厘清。至于安倍经济学到底是好还是坏,只能让时间来验证了。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