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在哪个国家,想要国家的收入差距减少,就一定要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这两天有消息称,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亿,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聊。
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国内一直在0.46左右,处于高位徘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整体人口比例不到40%。两个数据,清晰刻画出我国收入分配的现实格局:仍偏重“哑铃”型结构,距“纺锤型”社会仍有较大差距。
那么到底达到什么标准算是达到中等收入呢?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绝对标准模式,另一种是相对标准模式。
绝对标准模式是基于维持相应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多少,来设定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标准。其中被广泛采用的绝对标准模式以世界银行贫困线为参照系,提出日人均收入介于10至50美元或10至100美元的人为中等收入者。
国内的标准其实是这么来的,在2019年1月15号,国家统计局发布过《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其中具体指出:低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到5000元;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元到10000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
如果据此计算将近有四亿人是达到了中等收入标准。相对标准模式通常是根据收入分布的中位数来确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收入中位数的50%或75%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限,收入中位数的1.5倍或2倍为上限。
综合以上信息,国内的中等收入群体确实已经不少了,但是相对于人口总数来说比例还是太低,而且中等收入不代表中产阶层,国内对于收入结构的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