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了解经济板块的人来说,对于“独角兽”应该都不陌生,那么如何对独角兽企业进行估值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现在最主要的估值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市场法。也是比较常使用的一种估值方法。特别是在,估计非上市股权的公允价值时一般都使用市场法来进行估值。第二种,收益法。一般是用于在估计非上市股权的公允价值时,通常使用的收益法为现金流折现法。第三种,成本法。在估计非上市股权的公允价值时,通常使用的成本法为净资产法。
具体讲独角兽公司价值评估方法是依据企业发展阶段及财务数据质量,选取可量化的关键指标构建估值方法。目前已披露的独角兽中,互联网科技类公司占大部分,而历史上对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一直是难题。这一类公司由于技术迭代快、商业模式新,而且前期为了攫取用户流量,很多互联网公司会烧钱导致账面巨大亏损,因此面临上述独角兽估值的核心难题,用传统的估值模型进行估值往往有失偏颇。
估值方法构建的关键问题是依据企业发展阶段及财务数据质量,选取可量化的关键指标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我们以一家互联网公司为例,在其创始期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用户规模,投资者更关注非财务指标如:用户数、市场空间、流量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DEVA、P/MAU等方法。逐渐的这家公司有了收入,围绕营收概念的PS、P/GMV、EV/EBITDA、研发占比等财务估值方法具备了实践可能,在企业成长期后期及成熟期有了质量较高的盈利数据,如业绩增速、回报率、净利润等,PE、PEG、DCF等估值方法优势显现。
但是如何合理估值是独角兽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有几大难点,一是:未盈利。未盈利对独角兽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提出了挑战,使得A股市场普遍使用的市盈率、市盈增长比率等指标失效。二是:市场历史短。如果过度缺乏历史数据,会使得估值中的很多步骤难以进行。过短的历史也会使得现金流、净利润的预测失去意义,难以验证公司增长逻辑真实性。三是:可比公司。独角兽企业多数在经营与盈利模式上具备颠覆性创新,特别是在初创期很难有明确的商业运营模式,很少有相似度较高的可比公司进行参照,估值时简单套用相对估值模型进行横向比较就可能造成较大误差,进一步加大了估值的难度。
由此可见评估独角兽企业并非那么简单,理论上来讲常用的就是以上方法,但是其中的问题与难点也存在,所以评估的难度较大。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