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互联网平台的整治规范越来越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滴滴打车多次被人指出利用大数据杀熟,今天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大数据杀熟”一直是互联网行业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出行旅游领域是重灾区,同一时间你用两部手机同时下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距离相同,路线相同,耗时也相差无几,但订单费用竟然是不同的,中间差价偶尔能达到好几块,距离远的话有时还能达到二三十块。
这就是行业垄断及拥有庞大用户后的代价,之前出行大家有很多打车平台可供选择,比如快的、滴滴、Uber等,那个时候各个平台拼得火星直冒,这个月你烧了多少钱,我烧了多少钱,你发了多少优惠券,我有发了多少优惠券,消费者喜闻乐见。
但好景不长,Uber很快就在烧钱大战中落了下风,成功被滴滴收购了,后来阿里也懒得再给快的烧钱了,滴滴与快的也实现了联姻。
最后只剩下滴滴这一个出行平台了,成功垄断了市场,垄断后不仅优惠补贴没了,打车价格提高了,对司机收取的平台服务费也近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赚得可谓是盆满钵满,前期疯狂烧钱,垄断市场后疯狂牟利。
之前有复旦大学的团队,在5个城市,花费5万元,打车800多次,最后得出了一份确切的报告。问题得到了答案:苹果手机与非苹果手机使用同款软件到距离相同的地方,苹果手机用户的打车费确实更贵。而且苹果手机和苹果手机之间也有差价!
对于企业来说,采用大数据杀熟完全不必担心消费员的反应,反正总有大量的人会继续上面继续消费,只要企业吸纳的人流量够多,其中就一定会产生转化,故而企业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欺诈,因为总会有乐意被动接受的消费者。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
综合以上来看,滴滴这是在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且在不透明的情况下对消费者进行区别对待,希望滴滴能回头是岸,反垄断不是闹着玩!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