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午日节、端阳节等,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被定为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阳历6月10日左右,端午节也即将到来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过端午的习俗和由来吧。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时已渐趋成熟。其中,屈原是端午节的另一象征,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南宋时端午正式确定为屈原的纪念日。历经千年的发展,端午节成为了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传统之一。
端午节有许多传统习俗,比较有名的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叶等。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一种用粽叶包糯米和一些馅料的食品,各地食用习俗有所不同,做法也各具特色。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个古老习俗,也是最具特色的节日活动之一,据说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挂艾叶是端午节的清凉驱邪习俗,用以驱邪、防疫、消病、愿福。
端午节究竟由来自何呢?有说法认为,端午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避灾祈福的习俗,后来发展为祭神之事。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是纪念中国古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是一位有着悲剧经历的爱国诗人,他企图挽救楚国的图谋未遂,最后投江自尽,以示忠诚,深得后人的敬仰。为了防止江中的食物毒饵鱼、龙虱侵害屈原的尸身,百姓们争相划船下水,撒下包裹着糯米赛过鱼龙的龙舟,以此形式祭奠屈原,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龙舟竞渡。
无论端午节的由来如何,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享受美味的粽子外,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节日里尽情的品尝美味的粽子,欣赏精彩的龙舟竞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愿大家在端午节期间都能过得开心愉快,身体健康! 端午多少天?黄历告诉你端午是农历几号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女儿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据中华民族最早的历法《历书》记载,端午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老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逝世纪念日,后逐渐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端午节不仅有祭祀屈原和龙舟竞渡的传统,还有各地不同的传统习俗,如吃粽子、挂艾草等。
端午节所在的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五、端阳、端日”,是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节日,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端午节源于中国,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台湾、香港以及一些与中国有渊源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相应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
端午节与农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农历和阳历是我国两种常用的历法,虽然现代化程度高的地方很多人也使用阳历,但农历依然是民间的一个重要标尺。农历跟阳历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比如农历月份有大小月之分,另外一些特定的节日也是以农历为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的日期,也是端午节的固定日期。农历与阳历的差距,使得端午节的阳历日期每年都不一样,大致在阳历的五月份到六月份之间,每年的阳历日期都有所不同。此外,农历与阳历之间还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就是逢闰年、平年或者是有闰月、无闰月的情况下,农历的节气和节日日期也会有所不同。
端午节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节日,对于我国的老百姓来说,端午节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与农历的关系则是节日的时间标识。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和农历日期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应得到传承和发扬。
端午节:黄历中的重要日子过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俗称为“重五”。据黄历推算,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距离新年和中秋节间隔最长的假日之一。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是为纪念贤臣屈原,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节日之一。屈原被放逐后,投江自尽,百姓们为了防止鱼虫吃掉他的尸体,纷纷将粽子投进江水中,希望鱼虫吃粽子而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比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其中,赛龙舟是端午节最特有的活动之一,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赛龙舟方式,给端午节增添了无限的风采。
穿戴五彩丝线,龙舟队员在齐声鼓噪的锣鼓声中,挥桨竟渡,观赛人群也络绎不绝,这一留住中国古老民族美德、寄托着中国人民希望的节日,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眼球。
端午节与中秋节一样,都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圆日,人们会敞开家门,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品尝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拉近了亲情,也增进了友情。
黄历中的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节日,在当今社会中,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直保持着其独特的地位。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人们能够保留端午节的传统活动,让这个古老的节日永远流传下去。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