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时间:2023-12-25  |  阅读:2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莆仙戏《春草闯堂》系莆田市著名剧作家陈仁鉴执笔,根据传统剧目《邹雷霆》改编,1979年复排上演。 莆仙戏《春草闯堂》系莆田市著名剧作家陈仁鉴执笔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莆仙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苹"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宋时莆田文士方梅叔,是个"岁得束修及青云贵人馈遗以自肥"的塾师,也"买歌伎数十人",尽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娱宾客"(见宋王迈《瞿轩集》卷十一《莆阳方梅叔墓志铭》)。蔡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文化大革命”期间,莆仙戏遭到严重破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三打王英》等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剧目,被打成“毒草”受到批判,许多艺人受迫害,剧团被撤销。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莆仙戏再次获得解放。1978年后,两县专业剧团陆续恢复演出,并涌现出许多民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莆仙戏滥觞于南宋,清朝莆田文人关陈谟在《闽中杂记》中记载:“兴化戏剧源于宋而盛于明。”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1269年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莆仙戏的行旦角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七个,故称"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083秒, 内存占用345.46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