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
时间:2023-12-25  |  阅读:6
提起《刘海砍樵》,就不能不提起陈北方、何冬保。1947年,何冬保自洞庭湖来到长沙,解放后与田氏兄弟田琼林、田运隆曾共事于民众花鼓戏剧团。何冬保出身贫寒,积极肯干,且有名气,1951年4月17日被...............................。陈北方,长沙市文化局干部,1951年将原是
时间:2023-12-25  |  阅读:15
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 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传统剧目,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
时间:2023-12-25  |  阅读:7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崇巫善舞之风就很盛。巫师敲锣打鼓“媾通神灵,驱邪祈福。”后流风余韵保留在民间,百姓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对比变化,表达对神灵、对祖宗、对生命、对生活、对生产种种感受、感应的情绪、意念等。《荆楚岁时记》载:“击 鼓载胡,傩舞逐
时间:2023-12-25  |  阅读:7
常德花鼓戏的演出历史较长。早在清嘉庆年间, 常德府各地新春灯节时,便已有了“采茶灯曲”的演唱活动。最初演出的多为以小丑、小旦为主角的“二小戏”,和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三小戏”剧目。如石门的《瞧相》、桃源的《捡菌子》、常德的《圆脚盆》等保持了载歌载舞
时间:2023-12-25  |  阅读:12
常德花鼓戏据记载,清代道光初年,常德花鼓戏已有了上演夜戏的戏班。1983年春,从常德石门县唐代建筑夹山寺戏残碑中,发现了记载清代中叶常德花鼓戏活动的可靠记载。常德、桃源、汉寿一带俗称为“灯戏”和“喀喀戏”,津市、澧县、临澧一带叫“花鼓戏”,石门、慈利、大庸叫“
时间:2023-12-25  |  阅读:11
湖南花鼓戏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流传在民间的山歌、民歌、夜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湘北艺术奇葩,深受湘北地区人民喜闻乐见。临湘嗡琴戏承载了大量的湘北传统文化信息,它的演变过程真实反映出当初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花鼓戏的历史比较悠久,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在邹城市流行演唱的花鼓戏以大束镇山头村最为有名,大束镇山头村的花鼓戏老艺人孟广成、小莲(艺名)夫妇及其子孟昭景夫妇等世代唱花鼓戏为生,蜚声邹城一带,因而称为“山头花鼓戏”。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时间:2023-12-25  |  阅读:7
堂鼓又称同鼓,属打击乐器。以木为框,两面蒙牛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 鼓框是木头作的,两面蒙上皮革。 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木头作的双槌敲击。 堂鼓鼓面较大,从鼓心到鼓边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音色都不一样,一般是鼓心的音比较低,鼓边的音比
时间:2023-12-25  |  阅读:7
大筒是拉弦乐器,形似二胡,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花鼓大筒。它还用于长沙的沙丝弦、祁阳小调的伴奏。此乐器的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的,琴筒蒙蛇皮,二根弦,用竹弓拉奏,弓上系马尾。经改革后的大筒,现已开始用于独奏。 大筒是流行在湖
时间:2023-12-25  |  阅读:8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1.0365秒, 内存占用1.69 M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