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花鼓戏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艺术流派:浏阳路以“采茶调”为代表,多演《装疯吵嫁》等生活喜剧。宁乡路以“学钱调”为代表,多演《书房调叔》等风流小戏;益阳、西湖路以“八同牌子”、“西湖调”为代表,多演《雪梅教子》、《孟姜女》等正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长沙花鼓戏在新中国建立之前,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禁演,艺人们经常被提锣毁籍或抓去坐牢游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长沙花鼓戏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长沙花鼓戏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一批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长沙花鼓戏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嘻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花鼓戏中的凄头导板,有双凄头和单凄头之分,多用于表现悲痛欲绝的情绪,故称为哀调子。唢呐领奏,锣鼓伴奏并有叫头,常用于转换气氛,或作为正调转入哀调以及梦调、一字调、垛子的过渡形式。最具特色的是男腔“尾音翻高收腔”是为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剧种特色。“锁斗”是通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花鼓戏中的“琴腔”是通城花鼓戏的主体声腔,他是在保留梁山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与湘东北地区的语言、民歌、风俗音乐有机融合,发展成为具有极具特色,为湘鄂赣毗邻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声腔。板式结构上“琴腔”除保持单、夹句子基本形态外发展产生了“两板半”,类似“快板
时间:2023-12-25  |  阅读:4
花鼓戏最初只有“二小戏”(即小生、小旦)、“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后来受湖北越调、汉调、梆子等剧种的影响,逐步完善发展成“四梁”(指男角中的小生、小丑、老生、大花脸)、“四柱”(指女角中的花旦、老旦、彩旦、青衣)。在表演上,以唱功见长,特别重视生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花鼓戏初为“童子装丑旦对唱”形式,表演内容多是农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对花》、《扯笋》等。后来,演员由原来的小丑,小旦2人对唱再增加1名小生,演唱形式也开始有了规范。表演时,一唱众和,以鼓击节的打铜腔开始形成;由民歌发展起来的川调,亦具板式雏形。同时吸收
时间:2023-12-25  |  阅读:13
花鼓戏的“正调(单句子)”长于叙事,亦善抒情,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曲调,在其结构上有重复与其承转合两种形式。它为五声宫调式演唱哪个时演员根据唱词,结构临时转调,这种唱法艺人们称为“败韵”,在湖南花鼓戏系统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由于“正调(单句子)”板式灵活,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通城虽隶属湖北,但是位于湖北东南部,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大部分地区与湖南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们的文化是三省融合的结果,不属于真正的湖北文化。其语言,民间艺术,都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南花鼓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流传到通城的。 清光绪15年(1889)岳阳民间艺
时间:2023-12-25  |  阅读:8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1.0001秒, 内存占用1.68 M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