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虽二者皆适用吴语演唱,但口音各异。沪剧是用老派上海话演唱的。沪剧所使用的吴语上海话与当今上海市区人使用的是不同的,比如沪剧中仍然保留着尖团音的分别,而市区则全部并入团音。同时,沪剧用词说句较为古典,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用语及郊区口音更为近似。而越剧则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沪剧伴奏乐器的体制和乐器的使用,经历了由简到繁的演变过程。即从早期竹筒制作的胡琴(即申胡,后改称主胡)和一块板、一面小锣,到进入上海市区后逐渐增加了琵琶、小三弦、笛、箫,具有江南丝竹的韵味。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受广东音乐的影响,以扬琴代替小三弦的地位,笛、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据1796年的史料记载,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当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时,早期沪剧在它的四周乡镇孕育形成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紫竹调”原是一首具有山清水秀、鱼米盛产地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它的旋律起伏爽朗,情绪乐观亲切,一句一顿的曲调,活泼明快的节奏,富有江南人民朴素勤劳的性格。“紫竹调”最初在沪剧“同场戏”《双脱花》中为磨豆腐劳动时所演唱的一支曲牌。演员在演唱时,双手摇曳做滤豆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沪剧唱腔音乐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它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 为了适应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其节奏、节拍、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
时间:2023-12-25  |  阅读:2
沪剧的表演艺术,没有那种配合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种锣鼓点子的运用,打击乐很简单,并有在静场及某些情节中奏一段民间乐曲作为气氛音乐的做法。 建国后,有的剧团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弦乐、木管乐(有时还有铜管),组成中西混合乐队;有的还设置电声
时间:2023-12-25  |  阅读:2
沪剧属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滩簧系统。兴起于上海。因上海简称沪,故名沪剧。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沪剧源出太湖流域的吴淞江及黄浦江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 在长期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为说唱形式的滩簧调,到清道光年间,
时间:2023-12-25  |  阅读:5
沪剧的伴奏乐器,从对子戏时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锣,到40年代时较大的沪剧团已使用五至七、八件乐器伴奏。 以竹筒二胡为主(俗称“申胡”),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属于江南丝竹类型配备,也采用支声复调手法演奏。 后吸收了少数广东乐器,使一些江南丝竹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当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时,早期沪剧在它的四周乡镇孕育形成。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常年在市郊演出的花鼓戏艺人开始进入刚刚兴起的上海城区,曾先后改名为“本滩”和“申曲”。从街头卖艺、茶楼坐唱,到跻身于当时竞相
时间:2023-12-25  |  阅读:2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086秒, 内存占用341.61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