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百年的艺术积累,汉调二黄丰富多彩,有传统剧目千余个,其中614个抄录整理;自建国至1990年,累计改编、创作各类历史剧、现代剧300余个;形成音乐、唱腔、板式、曲牌和击乐打头数百种。行当划分整齐完备,形成以中州韵、湖广音为基础,辅以人物、籍贯、方言的道白语言风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汉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生、老旦一般用真声演唱,旦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西皮用于表现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衣箱的传统分法为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俗称“三箱”。 大衣箱:存放旦角的全副行头(诸如头面、服装、跷子、彩鞋等)。以及蟒,官衣,帔,褶子,龙箭马褂,龙箭袍,开氅,雪衣,雪帽,八卦衣,太监衣各种抹腰,丁字领,朝笏,素珠,扇子、丝缘、桌围、椅褡,马锣、小锣、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声腔基本是皮黄腔,另有有四平调(大板)、吹腔(安春调),还有少量昆曲、小调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调上更为接近徽戏,而且在伴奏乐器方面,如头弦、号头、大苏锣,都与老徽戏的徽胡、先锋号、苏锣相同。 广东汉剧的基本唱腔属板腔体,分为二黄、西皮、大板和曲牌杂调四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北路)二黄(南路)为主要声腔的外来剧种,舞台语言以“中州音”为准,主要流传于粤东、闽西、赣南等地。 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主要由汉调艺人创造、发展,并与“西皮”合奏,从而开创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皮黄声腔系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广东汉剧在表演上也富有特色。小生开膀拉山平肩,举手投足稳重大方、端庄、文雅;文生和文武生均重潇洒、飘逸,讲究扇子、水袖、翎子功夫,文生要行似秋风落叶,站如玉树婷婷。武生举手投足讲究暗劲力度、造型亮相和枪刀把子。且行开膀拉山对脐上,婆(老旦)开膀拉山不过肩
时间:2023-12-25  |  阅读:3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073秒, 内存占用317.66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