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是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官话为舞台语的剧种,原称“外江戏”。1933年广东大埔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一书,将外江戏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广东汉剧戏班是随外籍官员携带进入粤东的。清末民初,广东汉剧班社甚多,著名的四大班为老三多(潮阳
时间:2023-12-25  |  阅读:2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西皮、二簧声腔体系,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清代乾隆年间,乱弹流入闽西后,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嘉庆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原来称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汉剧原名汉调二簧,因流行于汉江流域而得名,汉剧、汉调;因伴奏乐器早期以双笛而称二簧。汉剧源于唐代“梨园法曲”。据秦腔著名剧作家范紫东指出,梨园法曲分为两派,其中一派以黄幡绰为首,其次是康昆伦。二人常演唱黄冠体中的“长生曲”和“望瀛曲”,因此黄幡绰和康昆伦被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汉调二簧最初的发祥地为紫阳蒿坪河一带。最早的班社活动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年(1737)。1958年,据老艺人冯仁才、邱盛茂口述,蒿坪河东门寺的乐楼(戏台)上曾有“乾隆二年八月乾胜班在此破台”的题壁。生于乾隆三十六年的蒿坪河艺人杨履泰(杨家家谱),曾于乾隆末期至嘉庆年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汉剧是中国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后来又吸收了安徽传来的二黄。约有300多年历史。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对湘剧、川剧、赣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汉剧是湖北地方剧种,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旧称楚调(又名楚腔、楚曲),后称汉调、汉戏,俗称“二黄”。民国元年(1912 年),定名为汉剧。汉剧的起源尚无定论。人声腔上寻本溯源,对“西皮”有二说:一说来源于湖北的“襄阳腔”(又称湖广调),另一说来源于西秦腔;“二黄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乾隆年间,汉口有荣庆部、存雅部等汉调戏班。至道光年间,三镇的汉剧班社达 10 余个,其中“祥发”、“联升”与“福星”名角荟萃,被誉为“三鼎甲”班社。延至同治、光绪年间,相继涌现出一批知名演员任天泉、郑万年、张花子、过山鸟、汪天中、吕平旺、刘正文、赛黄陂、吴鸿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汉剧《活捉三郎》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在汉剧中,锣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样,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马锣,节奏感强,气氛强烈。角色行当分为十大行:一生、二旦、三净、四末、五丑、六外、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汉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生、老旦一般用真声演唱,旦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西皮用于表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汉剧的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乐器,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为主,唢呐二簧、罗罗腔、昆腔曲牌等,则以唢呐或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近几十年来,文武场乐器有较大改进,如胡琴改为京胡;汉锣、汉钹改为音调高昂的奉锣、苏拨。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
时间:2023-12-25  |  阅读:1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078秒, 内存占用341.41 KB, 访问数据库11次